日常吃到的香芋味的糕点、冰淇淋、饮品,其中的“香芋”大概率是芋头+紫薯+香芋香精。大家印象里有漂亮紫色和独特香草香味的香芋,其实是参薯,跟山药是亲戚,跟芋头不沾边。个头很大的槟榔芋日常也会被叫做香芋,是制作香芋粉(芋头粉)的优质食材。
说到香芋,大家的第一印象估计都是:漂亮的紫色,独特的香草香味,清香微甜。
我们在这个背景下说的香芋,学名是参(shēn)薯,是薯蓣科薯蓣属的植物,跟山药是同科同属的亲戚,而且参薯的口感比山药要粉糯。参薯不都是紫色的,还有白色的品种。
参薯在最出名的原产地菲律宾被称为Ube,结合当地的发音,中文就翻译成了香芋,因个头很大,又被叫做脚板薯、大薯、毛薯、云饼山药(云南腾冲),还有些结合产地的别称,如台湾山芋、冲绳山芋。
因为外观跟甘薯长得比较像,特别是紫薯,所以名字被归到了“薯”类,得名参薯,但甘薯是旋花科番薯属,它们也算不上亲戚。虽然别称“香芋”,其实跟芋头也没有亲戚关系。因为常说的芋头则是天南星科芋属,关系也不近。
如果你想买这种“香芋”,在电商平台要搜“参薯”,出来的结果基本就是“香芋”了,但如果你直接搜“香芋”,出来的结果大概率不是想找的“香芋”。
参薯原产于东南亚,现在在我国福建、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江西、湖南、四川、浙江、台湾等地均有种植。菲律宾是参薯最出名的产地,最好吃的参薯也产自那里。参薯是菲律宾的代表作物,在每年1月参薯成熟的季节,菲律宾都会在他们最大的参薯生产基地Bohol岛举办“参薯节”。当地特产的一种参薯品种“Ubi kinampay”,肉质呈深紫色,香气比一般品种更浓郁,累积的糖浓度也很高,用这个品种制作的香芋冰淇淋味道也更香浓。
参薯除了做主食、做菜,还广泛用于制作各种甜点,调色增香,比如冰淇淋。世界各地对参薯的消费需求都很大。因为参薯产量少,而且还在持续变少。在菲律宾,虽然当地消费以及出口的需求都持续增加,但参薯的产量却是逐年降低。
在这种情况下,芋头(粉)+紫薯(粉)+香芋香精,就成了一个低成本的有效替代办法。目前,香芋香精已经是一个很成熟也很安全的产品。增色的话,紫薯用得比较多。如果你不在参薯产地,你吃的大概率是芋头+紫薯+香芋香精。说起来,要感谢食品工业,让我们没吃过香芋也能知道香芋是什么味。
我们平常在农贸市场上,更常见到是下面这些芋头,它们是天南星科芋属,大名就叫芋或者芋艿,俗称芋头。
北方更常见的是小芋头,而南方多是个头更大的魁芋,也叫槟榔芋。槟榔芋日常也被叫做香芋,槟榔芋的芋肉切面有紫色或暗红色的丝状纹斑,形似槟榔而得名。很出名的荔浦芋头、江永香芋,都是我国的地理标志产品。
荔浦芋头、江永香芋因为独特的芬芳、肉质酥软成为槟榔芋中比较出名的两个品种。它们通常也是制作“香芋粉(芋头粉)”的优质原材料。能够模仿参薯的口感。
荔浦芋头、江永香芋的芋肉虽有紫色丝状纹,但蒸熟后压成芋泥,也没有默认的“香芋紫”和独特的香草香气。香气交给香精解决,颜色就靠紫薯了。大家似乎都默认了,香芋、芋泥就都应该是紫色的。卖芋头粉的商家都会搭配着紫薯粉来卖,或者就直接告诉你想要呈现“香芋紫”的话得自己加紫薯。
不管是参薯还是芋头,在处理时最好戴手套,尤其不要让皮肤直接接触生的芋肉、参薯肉。跟山药类似,它们中含有的草酸盐、蛋白酶和皂素会刺激皮肤,让你皮肤红肿、发痒。另外,草酸和草酸盐不仅口感苦涩,吃多了还可能有食物中毒的风险。不过,只要加热、水洗就能把这些物质破坏掉。所以,你也可先做熟后再剥皮。
做法多样
芋头、参薯做法很多,也比较类似。
做主食
蒸或煮熟后当作主食,或者就跟大米一起蒸熟后食用。
做菜
跟肉一起炖汤,或跟肉一起炒,都可以。不同地区,也有用芋头或参薯制作的特色食物。
芋头是南方常用的食材,像广东地区除了煲汤,还会做芋头饺子。在参薯产地之一的江西地区,用参薯做的“薯包子(更像是以参薯为主要食材的炸丸子)”是赣南客家的特产美食。
做甜点
蒸熟后做成泥,制作各种甜点,如香芋酥、芋头酥、芋头糕、芋泥蛋糕等等。
至于营养,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的数据,两者没有特别大的差别,只是参薯的碳水和能量稍高。参薯有独特的香草甜香,槟榔芋也有自己特有的芬芳,总之大家享受美食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