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恢复期不想吃肉?这是身体通过肠道-大脑信号在自救

佩襄 医学 19

吃得太好,有时候可能反而是坏事,尤其是在大病初愈时。

你或许曾经历过在感冒或肠胃炎后,突然对肉类食物产生莫名的抗拒,只想吃点清淡的,但你是否想过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Cell 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这是身体在保护自己免受潜在伤害的智慧表现。

该研究来自耶鲁大学医学院 Andrew Wang 团队,论文题为:Gut-to-brain signaling restricts dietary protein intake during recovery from catabolic states(肠道-大脑信号在分解代谢状态恢复期间限制膳食蛋白质摄入),该研究首次揭示了肠道与大脑之间信息交流,在身体恢复期主动限制蛋白质摄入的机制。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在小鼠实验中观察到了一个惊人现象:经历 24 小时禁食的小鼠在恢复进食时,会主动限制高蛋白食物摄入,即使这意味着总体热量不足。

研究团队设计了三种热量相同但主要营养素不同的饲料:高蛋白饲料、高碳水饲料和高脂肪饲料。结果发现,经历禁食的小鼠明显减少了高蛋白饲料的摄入,而对其他两种饲料则无此限制。

研究团队进一步探索发现,蛋白质中的三种氨基酸——谷氨酰胺(Q)、赖氨酸(K)和苏氨酸(T)——是引起这种“厌食反应”的关键。当小鼠单独摄入这三种氨基酸时,会表现出明显的中毒样症状:嗜睡、腹泻、肌肉痉挛甚至癫痫发作,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相反,其他氨基酸组合则没有这种效果。当研究团队从饲料中去除这三种氨基酸后,小鼠在恢复期能够摄入更多食物,并在寒冷环境中存活下来。

这项研究确定了在恢复期间出现的适应性食物偏好,这对理解疾病的病理恢复以及开发用于促进恢复的治疗干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观点认为,大病初愈的人需要大量蛋白质来修复组织、恢复体力。医生和营养师也常常建议增加肉、蛋、奶的摄入。但近年来一些临床试验却发现,为危重患者提供过多蛋白质反而可能带来危害。

研究团队发现,这三种氨基酸在肠道内代谢时会产生大量氨,这是一种对身体,特别是神经系统有毒性的物质。正常情况下,肝脏能够通过尿素循环将氨转化为无毒的尿素排出体外。但在恢复期,这一解毒系统已经接近满负荷运转。

肠道内的嗜铬细胞通过一种名为 TRPA1 的受体来检测氨水平。一旦氨浓度过高,这些细胞就会释放血清素,向大脑发出信号,触发“厌食反应”。研究团队进一步证实,敲除小鼠的 TRPA1 受体后,这些小鼠不再限制蛋白质摄入,能够在寒冷环境中通过摄入更多高蛋白食物而存活。

这项研究揭示了身体在恢复期对营养物质偏好的深层生物学机制,解释了为什么大病初愈的人常常对肉类食物产生本能抗拒。

这一发现对临床营养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强制重病患者摄入高蛋白饮食可能适得其反,甚至可能造成伤害。相反,应根据患者恢复阶段和身体状况,个性化地调整蛋白质摄入量和来源。

研究团队建议,对于氨解毒能力受损的患者(例如肝功能不全,或尿素循环障碍患者),选择谷氨酰胺(Q)、赖氨酸(K)和苏氨酸(T)含量较低的蛋白质来源(例如从火麻种子中提取的火麻蛋白)可能更为安全,既能满足必需氨基酸需求,又能减少氨相关毒性。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不仅增进了我们对食欲调控机制的理解,也为开发更加科学的康复营养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身体的“直觉”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智慧——有时候,不想吃肉可能是身体在自救。

标签: 肠道菌群

上一篇Gut:低乙肝表面抗原水平提示肝癌风险极低

下一篇当前分类已是最新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