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表明,维生素D的缺乏可能与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下一步是要弄清楚在抑郁症发生前补充维生素 D 是否能真正起到预防作用。

尽管现有抗抑郁药物为许多患者带来希望,但平均疗效仅属 “小到中度”,且患者非依从性高、残留症状常见,这促使科学家不断寻找更安全、可调控的生物学因素;而维生素 D——这种我们既能从阳光中获取,也能通过食物补充的 “阳光维生素”,正成为精神健康领域的研究新星。
日前,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Biomolecules and Biomedicine》上题为 “Vitamin D and depression in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的系统性报告,为这一关联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观察性证据。
来自罗马尼亚卡罗尔达维拉医药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遵循 PRISMA 指南,在 PROSPERO 注册研究方案后,对全球 31 个国家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梳理——他们从 8052 篇初筛文献中层层筛选,最终纳入 66 项高质量观察性研究,包括 46 项横断面研究、17 项纵向/混合设计研究和 3 项病例对照研究。
研究发现,在绝大多数横断面研究中,血液中 25-羟基维生素 D(25 (OH) D,维生素 D 在体内的主要储存形式)水平较低与更高的抑郁症状评分或临床诊断显著相关;尤其当 25 (OH) D 水平≤30nmol/L 时,这种关联最为一致。
更值得关注的是,病例对照研究也证实,无论是当前患有重度抑郁症(MDD)还是既往有抑郁发作史的患者,其维生素 D 不足或缺乏的风险均显著高于健康人群,且维生素 D 水平越低,抑郁症状可能越严重。Vlad Dionisie 博士表示,我们的发现为两者关联提供了扎实的全球证据,但这并不等同于因果关系,我们仍需更严谨的研究来验证补充维生素 D 是否能真正预防或改善抑郁症。
为什么一种看似与骨骼健康相关的维生素,会和情绪调节扯上关系?
研究者解释:首先,大脑中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的下丘脑、脑桥等区域,分布着大量维生素 D 受体(VDR),这为维生素 D 直接参与神经功能调控提供了结构基础;其次,活性维生素 D(1,25-二羟维生素 D,calcitriol)能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等关键因子的合成,支持神经元存活与分化,同时抑制神经炎症、限制氧化应激损伤,而炎症和氧化应激正是抑郁症发病的重要机制。
此外,它还能调节细胞内钙离子稳态,避免过高钙浓度引发神经毒性,同时影响血清素、多巴胺等情绪相关神经递质的合成与传递——这些通路长期以来都被证实与抑郁症的病理生理密切相关。从生物学角度看,维生素 D 就像大脑的 “守护者”,从受体结合、神经营养、抗炎抗氧化到神经递质调节,多层面保护神经系统健康,进而影响情绪状态。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研究发现这种关联仅在女性中显著,提示可能存在性别特异性效应,这就为未来的精准研究指明了方向。
尽管因果关系尚未完全证实,但研究者表示,他们的建议是谨慎但实用的,对抑郁症患者应检测维生素D水平,并对明确缺乏者进行补充,这不仅为了精神健康,也为了整体健康状况。
对于普通人群,专家建议:1)高危人群(比如室内工作者、老年人、深色皮肤者)可考虑定期检测维生素D水平;2)通过适度日照(避开强光时段)和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比如鱼类、蛋黄、强化乳制品)维持充足水平;3)在医生指导下对明确缺乏者进行补充剂干预。
虽然科学尚未给出最终答案,但这项研究提醒我们,身心健康从来都是一个整体。维持充足的维生素 D 水平不仅是为了骨骼健康,更可能为我们的心情带来一缕 “阳光”。下次当你感到情绪低落时,除了关注心理状态,也不妨留意一下自己的营养状况——一次愉快的户外活动、一份富含维生素 D 的餐食,或许既能补充营养,也能直接驱散阴霾!
参考文献:
Vitamin D and depression in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Biomolecules and Biomedicine (2025).doi:10.17305/bb.2025.12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