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巴甜到底安不安全?

佩襄 安全 1.1K+

阿斯巴甜.png

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7月将宣布阿斯巴甜为“可能致癌物”。此消息一出,引来全网热议,并迅速登上热搜。那么,阿斯巴甜是什么?一般都用在什么产品中?阿斯巴甜到底安全不安全?消费者的“挑剔”到底对不对?来,了解一下!

阿斯巴甜听起来好像比较耳熟,学名为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是一种重要的甜味剂,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中。阿斯巴甜具有清爽、类似蔗糖一样的甜感,它没有人工甜味剂通常具有的苦涩味或金属后味。多用于无糖饮料、口香糖、酸奶等。在英国、西班牙、法国、意大利、丹麦、德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近100个国家获得使用许可。

作为添加剂,阿斯巴甜经常会出现在无糖产品中,其中在产品说明中标明含有阿斯巴甜的饮品就有很多是我们所熟悉的并且经常使用的,可口可乐零度、可口可乐纤维+、雪碧纤维+、芬达零卡、百事可乐零度、百事轻怡可乐,这些都是用阿斯巴甜代糖的饮料。保健食品中也不乏阿斯巴甜的身影,像斯维诗(swisse)、诺特兰德都以此来改善口感。

在世卫组织宣布阿斯巴甜为“可能致癌物”之前,很多品牌就已经用果葡糖浆等安全性相对较高的甜味剂来代替阿斯巴甜了。阿斯巴甜被架上热搜之后,元气森林便发微博回应,表明全线产品不含阿斯巴甜。不过,还是有不少的商品在继续使用阿斯巴甜。

阿斯巴甜属于人工高倍甜味剂,其甜度是蔗糖的200倍,在达到相同甜度的情况下,使用阿斯巴甜这类甜味剂可节省成本。所以说,阿斯巴甜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让我们先来看看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对于致癌物的等级划分,由高至低如下:

1类致癌物(对人体有明确致癌性);

2A类致癌物(有动物实验致癌证据);

2B类致癌物(有一定的致癌可能性);

3类致癌物(致癌证据尚不足);

我的建议是:

如果被划为 1 级,那建议尽量避免摄入,无法避免的情况也需要尽量少摄入(但这种可能性相当低)。

如果被划为 2A 级,那我们最好能对这种东西引起重视,一定程度上限制摄入量。但不是「一点都不能吃」。

如果是 2B 级甚至 3 级,那其实说明「致癌证据不足」,不用过度恐慌。

跟很多人想象的不同,IARC 的致癌物评级系统衡量的是「证明这种东西致癌的证据强度有多硬」,跟致癌风险剂量没啥关系。

简单理解,1 级表示证据相当确凿,实锤致癌。2A 级表示有一定证据但不是很确凿,2B 级表示有证据但证据强度很弱,3 级表示没啥证据,4 级表示这玩意儿几乎确凿无疑的不致癌(这种情况很少见)。

IARC 会收集对某种物质目前现有的研究文献以及相关数据,然后通过「证据等级」来做综合判断。
这样就把该物质致癌的证据分成以下几个大类:

1. 该物质对人体有充分的致癌证据
2. 该物质对人体有有限的致癌证据
3. 该物质对实验动物有充分的致癌证据
4. 该物质有明确的致癌机理

然后,IARC会进行如下评判

如果某种物质满足(1),那它就是 1 级致癌物。

如果某种物质不满足(1),但同时满足(2),(3)和(4)中的两项及以上,那它就是 2A 级致癌物。

如果某种物质只满足(2),(3)和(4)中的某一项,那它就是 2B 级致癌物。

如果以上都不满足,那就是 3 级致癌物。

所以,我一直建议,可以不要在这个等级后面再加上「致癌物」三个字。比如,不要说某样东西是「2B级致癌物」「3级致癌物」。因为很多人只看到了后面的「致癌物」三个字,而对之前的等级不了解,也不关心。而对于 2B级,3级的这些东西,它们是不是「致癌物」我们都不知道。有可能它们根本就不是「致癌物」。

目前,即使是 2A 级致癌物,也包括很多日常生活中特别常见的东西,比如红肉(你吃的猪肉牛肉羊肉都算),丙烯酰胺(几乎所有油炸、烘烤、煎炒食品里都有),65 摄氏度以上的热饮。2B 级致癌物就更多了,包括咖啡,泡菜,手机辐射……而这些东西如果想完全避免,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

我们需要尽量避免的是那些已经被「实锤致癌」的「1级致癌物」:比如烟草、酒精、槟榔等。这些东西需要尽量不碰,已经碰了也要尽量戒掉。

此次事件的阿斯巴甜被列为2B类!举个例子,而像含酒精饮料、槟榔早已被列入1类致癌物。这说明什么?那就是:避开剂量谈毒性存在不科学性!

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给出的阿斯巴甜最大日摄入量(ADI)为40mg/kg。也就是说,一名体重60公斤的成年人每天大约饮用12-36瓶无糖饮料,才有损害健康的风险。添加剂使用标准也对允许使用阿斯巴甜的品类、最大使用量都有具体的规定。

其实对于阿斯巴甜的争议早已持续了很久,早在2006年,欧洲拉马奇尼基金会发布的研究显示,实验鼠长期摄入每公斤体重100毫克的阿斯巴甜,可引起多种癌症,包括淋巴细胞瘤、白血病、神经鞘瘤。但是,美国和欧盟委托有关机构审核评估了这项实验的原始数据后否认其结果解释,不认可阿斯巴甜有致癌作用。

作为一种人工合成甜味剂,阿斯巴甜的甜味高,但比普通蔗糖热量低,被广泛应用于低热量食品,如饮料、口香糖等。许多糖尿病患者、减肥人士以阿斯巴甜作为糖的代用品。

阿斯巴甜的代糖功能被发现于1965年的一次实验。当时,塞尔公司一位叫James Schlatter的化学家品尝一种药品时,无意间发现了它的甜味,从此开启阿斯巴甜的工业时代。

阿斯巴甜1974年首次在美国被批准用于干制食品,但围绕其安全性的争论在美国不时传出。当时,就招来一些神经学者、律师和研究者的反对,导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宣布暂停批准。直到1981年,美国重新批准阿斯巴甜用于干制食品。1985年,阿斯巴甜被批准使用于碳酸饮料,开启碳酸饮料的新时代。在欧洲,阿斯巴甜1994年获准作为蔗糖的替代物添加到食品中。

1995年,美国Hull博士开展了一项“戒除阿斯巴甜瘾”的治疗项目,称有超过92种不同的健康副作用与食用阿斯巴甜有关。

欧洲拉马奇尼基金会2006年发布的研究显示,实验鼠长期摄入每公斤体重100毫克的阿斯巴甜,可引起多种癌症,包括淋巴细胞瘤、白血病、神经鞘瘤。但美国和欧盟委托有关机构审核评估了这项实验的原始数据后,否认其结果解释,不认可阿斯巴甜有致癌作用。

尽管不乏争议,但阿斯巴甜却被视作“研究最彻底的一种食品添加剂”。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下的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曾两次对阿斯巴甜的安全性作出评估,确立每公斤体重40毫克为安全摄入水平。

2011年,欧盟食品安全局曾证明阿斯巴甜是安全的。2013年,该机构再次发布一项针对阿斯巴甜的全面风险评估报告,称普通人在安全剂量内食用阿斯巴甜对身体无害,同时排除了导致基因损害和致癌的潜在风险。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中华预防医学会食品卫生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4家专业机构曾发布《食品甜味剂科学共识(2022)》,帮助公众全面了解甜味剂,以便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食品。

该共识指出,甜味剂的安全性基于严格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已得到多个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权威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和食品安全管理机构的肯定,按照相关法规标准使用甜味剂都是安全的。对于有人认为的天然甜味剂比人工甜味剂更安全或健康的说法,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表示,无论是“人工”还是“天然”的甜味剂,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接受科学和严格的风险评估,从专业的风险评估标准来,二者并没有本质区别,天然甜味剂并不会比人工甜味剂更安全或健康。

同时提到,阿斯巴甜是从两种常见氨基酸(天冬氨酸和苯丙氨酸)生产而来,这两种氨基酸天然存在于食物中,包括水果、蔬菜、肉类和蛋类。患有罕见遗传病苯丙酮尿症的患者不能代谢苯丙氨酸,因此添加了阿斯巴甜的食品和饮料的标签上会提示消费者该产品含苯丙氨酸。

关于阿斯巴甜引起的争议,虽然各执一词,但从添加剂,尤其是代糖的使用上,在消费者对健康愈加重视,对产品愈加挑剔的今天,这也给很多企业提了个醒:企业对于原料的使用以及产品配料表的成分,包括在0糖0脂0卡的宣传上,一定要经得起推敲。让产品无论从原料成分,到效果,以及宣传方式上,都能经得起推敲。添加剂只是一个侧影,全方位实事求地论证和表述已经成为了产品必须要展现在消费者面前的重要一环。

作为评估食品添加剂暴露量风险的专业机构,JECFA日前也宣布将对阿斯巴甜展开进一步的风险评估。据世卫组织的计划,这两个评估结果将于7月14日由IARC和JECFA同步发布。



标签: 糖饮料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